供稿单位:互联网 责编:本站编辑 浏览: 0 次
孙晨光:雅思阅读8.5分
梦想与现实的交织,实力与运气的制衡
——我的“恶战”雅思之旅
作为一名前途未卜且仓促应战的大龄雅思考生,写这篇文章完全不是在“作秀”或是高屋建瓴地空谈大道理,而只是在回忆这一场重要人生经历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希望后来者能够从其中的某个只言片语产生出闪烁的共鸣抑或是辩证式的批判,从而为如我一样的“追梦者”们的未来备战与考场发挥提供可鉴之资。可以说,这既是一段经验阐释,也是一次梦想的对话。
一、命运之战,就该有“剑指雅思”的豪气
浏览着武汉新航道网站中高分学员们的一篇篇心得体会,我叹服于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也钦佩于他们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精湛的考试技巧,同时让我颇为惭愧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本科一二年级的青春正太,甚至只是稚气未脱的高中少年;而我,这个被张佩老师亲切称为“Doctor孙”的菜鸟级烤鸭,已然是一个略显沧桑的研究生“大叔”了(我记得一位同班的大一女生确实是用看“怪蜀黍”的目光来端详我的…)。由于我们学校的博士名额有限,我只能在今年五月临时决定申请国外高校的博士拼一次,对于时隔多年再战英语考场的我来说,雅思无异于横亘于面前的头号强敌。由于十月份前后就要开始申请的事宜,时间已经无法用“紧迫”来形容了。由于7月份要进行研究生的暑期调查,而且新航道的课程是在6月份结束,我只能留给自己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因此8月末的这场雅思考试无异于一场“天王山之战”。如果只是因为时间的紧迫便未战先怯、举手无措,或许我连踏入这个战场的基本资格都不具备。七月末一从调查地点回来我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之中,每天都沉浸于英语的世界——前十天是把剑桥真题扫尾、分析一下错题原因(当然还预留了两套真题,准备在考前两天作为模拟现场演练),中间十几天狂攻写作、到处搜寻素材(由于在新航道的模拟考试中写作只得了5.5分,我是相当忐忑于这个环节,大概把每种作文类型都练了一遍),最后一个星期就把网上总结的“5-8月份口语高频话题”自己整理出来不停地对着镜子演练(我在话题合并的时候只是把要点写在本子上,由点及面地回忆答案,这样的好处是很真实、绝无背诵的嫌疑)。那段时间睡眠质量很差,梦境里都是复习雅思的场景,不过现在想来这或许也是一次宝贵的、今后难再有的回忆,毕竟这种全身心投入、忘我奋斗的经历是对自己精神与能力的升华,把潜力的无限可能都积极地调动了出来。
最后的成绩着实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考个总分6.5(小分6)就可以逃出生天,当那天下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点开了雅思官网的页面,先是用眼角微弱的余光下意识地扫了下作文成绩——6分,哦,终于惊险过关,不用重考了。再看其它几项的时候真是震惊了,听力7分属于正常发挥,阅读8.5是做梦都不敢想的,最后口语的7.5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这一下子就把写作的差距强势逆转,总分7.5——或许用时下最流行的话来总结就是“屌丝的”。幸福若是来得太突然,一切的情感都会瞬间归于平静,没有狂喜反而有点儿热泪盈眶,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挫折困苦、“千里走单骑”式的执著追求,只有自己才能深深体会其中的五味杂陈。看着家人们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我的心底也平添了几分释然,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他们总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二、雅思听力,功底与技巧的结合
虽然阅读分数很高,但我一直认为听力才是最有把握的环节,平时的剑桥听力真题都是在32-35分左右,因此7.5是一个最理想的结果。不过,我在做听力时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进入考试状态较慢。Alice老师在次上课的时候就提出了7分的理想模式——9、8、7、6(Section1-4),这个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是随着题目难度的增加而自然出现的分数递减,考场上的巨大压力可以随着容易题的攻克而逐渐释放,即使在Section4中错题较多,也不必过于紧张;反之,只能把提分的希望寄托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显然会导致较大的心理波动,同时也可能带着不太良好的心情进入阅读的阶段。然而,我显然不适合这个理论,我曾经不断地努力让自己尽快爆发答题状态,Alice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做听力前先听一个英语小段、对Section1的每个场景做到心中有数,可结果却是每况愈下:平日做题时部分都是至少错两个,第四部分反而经常有全对的时候。到了考试那天我遭遇了最可怕的状况,开场那四个题一个都没对(听的时候就走神了,后来参照考试回忆果然全军覆没),这对我的信心无异于毁灭性的打击,心想难道是雅思考试越来越难了?好在自己的心理素质不算太差,抱着“壮士断腕”、好歹感受一下雅思全程的决心一直拼到听力结束,当时那种巨大的压力足以让人窒息,我在心里不断告诫自己“忘记那四道题,后面还有机会”,总算没有导致崩盘的下场。有些事情真的就是这么奇怪,之后三个部分平均也就错了两个题,而且Section4还是关于什么材料制造的(对我这种文科男而言简直是不知所云),可我愣是把答案都听出来了,也算是发扬了我的一贯战术风格。
其实,回到家仔细想想也挺后怕的,如果一开始心态稍有气馁估计离一泻千里也就不远了。如果再看到Alice,我还得跟她探讨下如何调整应试状态的问题,就本质而言这也属于听力技巧的范畴,而且比诸如排除干扰项、猜题、核心词定位更为微妙。简单说说听力训练方法,个人以为关键在于精听与泛听的有机结合,这方面Alice的讲解与训练让我启发很大,由于我基础还算不错、时间不很充裕,在精听(即听写句子)方面练得不多;但泛听训练对能力的提高还是比较显著的,尤其是方位词的速记、转折词的关注等使得以前松散无序的答题方法有了一些系统化的整合,通俗地说就是从游击队的零星偷袭升级到了集团军的整编突击。
三、不让人阅读的阅读,需要“烤鸭”的全面发展
从剑桥3-8的阅读项得分来看,我属于中上水平的烤鸭,分数普遍高于32分,的一次36分(大概等同于8)。但由于我的知识面比较广、思维逻辑能力可能比青春正太“烤鸭”们更成熟一些,在解题时会有独到且高效的方法,尤其是碰到社会学、心理学的文章我可以直接说出内容与时代背景(比如Milgram关于权威的试验那篇),这就使得我可以把准备阅读的时间缩短而重点训练我的弱项写作。阅读题目的选择方面,我只是做完了剑桥真题,对于“阅读机经”只是后来在网上才知晓大名,而且我询问了张佩老师(她的英文名太难记了)机经的功能与成效如何,她建议我还是把重点放在真题上,机经的作用往往只停留在心理上而非实力上。
很多人问我有关背单词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因人而异。雅思的核心词汇其实跟六级必背词汇差不多,这些作为基础已然足够。鉴于雅思的阅读文章故意设置得很长,目的就是让人看不完,所以文章关键位置(首尾段、每段首句等)的单词才是重中之重。张佩老师让我们务必把这些关键位置的生词弄明白,只记个大意即可,因为雅思考试的单词往往不会深入挖掘其深层含义,这正体现了考试的全民性与通识性。这个方法我认为可以推广,它既节省了传统背单词的悠长岁月,也因势利导地针对考试特点有的放矢。这绝非投机取巧之嫌,不管如何记忆词汇,如果长时间不运用都会遗忘,只有通过合适的情境、周期性的回忆才能将词汇内化于心,而传统的单词记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极易挫伤积极性。由于我的专业词汇掌握得比较多,再加上严格遵循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方法,让我不管面对何种题型、哪类主题都会游刃有余。
此外,诸如逻辑思维方式、归纳总结、快速信息筛选以及知识迁移等能力的运用都在阅读考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的弱项是在判断题的NG选择上,这毕竟牵涉到了一个中西方思维差异的老问题。幸好NG不会出现太多,而且考试的时候遇到的是“无中生有”类的入门级NG,我才能完成一次质变的8.5突击。我想中国考生之所以擅长阅读这一项,主要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三思而后行、居安思危等价值观念,这种严谨又近乎“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正契合了雅思阅读所要求的“全面发展”内核,分数如果不高才是咄咄怪事。有些人以为这是一种讽刺,但有关民族个性的问题本来就不应施加价值判断,手握优势就应该发扬广大,考试的本质无非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分数追逐游戏,自身优势越多则游戏得分越高,本是无可厚非。最后要再次感谢张佩老师的谆谆教导,她讲授的阅读技巧很实用也很有针对性。我更希望“Doctor孙”的绰号能成为一个好兆头,为我的未来申请环节照亮前程。
四、写作——让我欢喜让我忧
虽然不出所料地被写作拖了后腿,但我的内心多半还是庆幸多于沮丧(不用重考就是的庆幸),差距凸显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今后在这方面多加努力,否则只是自欺欺人的一时之繁荣。关于写作我也没什么可多说的,而且也很愧对梁爽老师,她上课讲的那些内容与写作注意事项我仍时常翻看,当时她认真批改我们的作文也是非常辛苦。我把一些自己在写作上的不好习惯列在这里,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
1、整理作文思路要花挺长的时间,还喜欢用英语写要点;
2、小作文审题不仔细就动笔,这次的小作文多饼图就是想当然去写,后来才发现少了一部分,临时又加上去。
3、想一个单词非要找到最精确的那个,其实意思相近的就可以了,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逝。
4、大作文开头喜欢用模板,而且还只准备了一个模板,有的时候导致与特定的话题不兼容。
5、结构失调的问题,大作文在阐述论据时往往某个论点下罗列的理由、事例很多,而另外的论点却一笔带过,这给人一种论证不是很充分的感觉。
我想以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动笔较少、对各类考题准备不充分所造成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写作还真的是一项系统工程。
五、疯狂口语,口若悬河or深刻内敛?
个人感觉雅思口语是战略与战术相得益彰的产物,你与考官面对面交谈时可谓“表面风平浪静,心中万箭齐发”,一问一答的交锋将所有的脑细胞都尽情调动,浑身的肌肉在十五分钟之内就再也无法松弛下来。当我走出口试房间的那一刻感觉疲劳程度要高过整个上午考试的总和,真是这辈子都不愿再有这样残酷的经历。
很遗憾,Anna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多内容我都没能付诸于实践,觉得她阐释的一些技巧属于更高的分数段,尤其是对于Part2的精致延展与变形技巧,我曾尝试着练了几次也没达到应有的标准。如果备战时间再长一些,或许利用Anna的理论可以在进入Part3之前就已然搞定7.5分了。之于战略准备方面,无非是那四个评分标准,我们要在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哪几项是自己的优势。我自己的优势在于英式发音标准、回答内容有深度(这也涉及词汇表达的范畴),因此就要在这两项着重发挥;我深知流利度是自己的一个弱点,因为研究生阶段周围的英语环境稍差,难再现本科那会儿朋友之间英语日常交流的“盛况”,所以我尽量在回答问题前深思熟虑、语速适当放慢,以弥补流畅环节的短板。我一直认为四大评分标准排名不分先后,各人要充分发挥亮点,不必拘泥于“流利度为王”的窠臼而人云亦云。
此外,与考官交流时的个人表现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要以回答真实为原则,当然你能表演得真实也未尝不可。真实性实则不易做到,由于非母语的干扰,大多数人很难谈笑风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生硬与重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觉得这也正是“真实”的一种表达;如果是一种超现实的流畅、不假思索地抢着回答(好像猜到了题一样),就算不遇到4分老太、5分David,还是会望6兴叹。这种所谓的“压分”尤其体现于Part2当中,很多人会把话题大段地背诵,到了考场很难摆脱回忆答案的束缚,个人推荐还是只记要点再展开会比较有效。总而言之,虽然我会有反复、想词甚至答非所问的时候,但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特点,现场表现的“自我”是一个真实的、口语交流能力合格的中国考生形象,再加上我的社会学专业让我在回答Part3可以给出一些意想不到、比较深刻的答案(比如最后一个题问的是社交网络的正负功能,这正是我前几天撰写论文的主题),可能就会给考官一种渐入佳境的直觉,而不是像其他人那种后程乏力的轨迹。运气成分始终是一个加成因素,那天的考官是个英国老先生,他对我的英式发音还是比较认可的,这也对最后的成绩有所助益。
这么一篇长文更多是留给自己的一份回忆,让我多年以后再次翻开仍可以感受那份全力以赴的执著与“剑指雅思”的豪气。这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呈现个人潜力的无限可能性的一次尝试,“更高、更快、更强”或许也契合了雅思的真谛。当梦想与现实交织的时候,那份紧张与悸动让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图景;当自身实力与运气达到了一个美妙的平衡点,那正是我们征服雅思这个心腹大患的时刻。祝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路顺利,也愿那些和我一样的追梦者心想事成。
课程推荐
课程名称 | 上课地点 | 上课时间 | 查看课程 |
- 雅思听力十大关键点09/15
- 2014上半年雅思听力考情分析07/07
- 2014年5月雅思考试听力考情分析06/06
- 2014年4月雅思听力考情分析05/09
- 雅思听力的四大陷阱04/24
- 2015年3月14日雅思口语考情回顾03/16
- 雅思口语 Part 2高分策略09/15
- 2014上半年雅思口语考情分析07/07
- 2014年5月雅思考试口语考情分析06/06
- 2014年4月雅思口语考情分析05/09
- 雅思阅读高分技巧09/15
- 2014上半年雅思阅读考情分析07/07
- 雅思阅读:根据关键字判断出题者意图07/02
- 不同题型的雅思阅读题的“破解法则”07/02
- 2014年5月雅思考试阅读考情分析06/06
- 2015年3月14日雅思写作考情回顾03/16
- 雅思写作背景描述技巧09/15
- 2014上半年雅思写作考情分析07/07
- SAT新版写作备考建议 06/16
- 2014年5月雅思考试写作考情分析及6月预测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