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9-9696
新航道雅思
新航道武汉 首页> 资讯中心 > 英语口语

当牛津遇上国子监,这个老外“挖出”的故事获了大奖!

作者: 2022-10-21 09:28 来源:武汉编辑
收藏

老外斯明诚说,他到国子监录节目的那个11月初,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凉风夹着细雨,北京深秋和他的老家伦敦同样阴冷。

这个中国古代的顶尖学府,让他梦回自己的母校——牛津大学。

这个视频也收获了大家的喜爱: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但最高光的莫过于视频中,东西方文化的精彩邂逅,以及斯明诚通过跨文化视角展现的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01国子监×牛剑

虽说东西文化有别,教育理念也南辕北辙。但在斯明诚看来,国子监和牛津大学可有不少相同点。

比如,它们都是靠“吃皇粮”成长起来的。

北京国子监建成于14世纪初,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即大家口中的“太学(the Imperial College)”;而论起年岁,牛津大学还比国子监还“年长”200岁。

There is evidence of teaching as early as 1096, making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oldest university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nd the world's second-oldest university in continuous operation. It grew rapidly from 1167 when Henry II banned English students from attending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有证据表明早牛津大学在1096年就有教学,它由此成为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大学中第二古老的。自1167年英王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进入巴黎大学开始,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13世纪,由于一些巧(意)合(外),一些牛津的学者自立门户,造就出了另一所伟大的学府——和牛津齐名的剑桥大学:

After disputes between students and Oxford townsfolk in 1209, some academics fled north-east to Cambridge where they established what became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09年,学生与牛津市民发生争执后,一些学者逃到东北部的剑桥,在那里建立了后来的剑桥大学。

斯明诚作为英国最古老大学的校友,来到有着将近700年历史的北京国子监怀古,体验中国太学生们的学习园地,这可算是一次中英学子间的“梦幻联动”。

 

02人学×神学

那么,当今的老外最推崇中国诸子百家的哪一项呢?

据斯明诚介绍,外国人对《道德经》普遍很感兴趣,而且特别欣赏一句话:

大道废,有仁义。

It was when the Way declined that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rose.

——《道德经》(中英双语·诵读版)

 

这是为什么呢?节目中,斯明诚给了这么一个解释:

Because it tells them all you have to do in life is to pursue this abstract idea, this ultimate reality, which, by definition, is impossible precisely to define.

因为这句话告诉他们,你这辈子唯一要干的,就是追求“玄之又玄”的理念和“终极大道”。而这些事物,是很难准确定义出来的。

Things like humanity, justice, let alone custom, filial piety, all of those "petty things", we don't have to worry about.

像什么“人性、正义”,遑论“习俗、孝道”,统统都归于“琐事”,我们大可不必在意。

It sounds wonderful.

听着多高端啊。

而论语是比较实在的,它有很多具体的案例,什么“君子会这么做,小人会这么做”,然后给人指定非常清楚的标准。外国人一听那种条条框框的小要求,他们可能会很烦。因为他们知道,做到还是挺难的。

斯老师坦言,很长一段时间里,鼓捣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西方学界的一大传统:哪怕是写《利维坦》的霍布斯和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均无一例外地主攻神学,研究神和万物的关系。

走到国子监的碑亭跟前,他端详着刻在上面的进士题名,还不忘自嘲一番:

“如果牛津以前也有碑亭的话,上面肯定密密麻麻地刻满了神学家的名字。”

尽管听着玄乎,但正如咱们先前从科举八股遴选治国人才,英国人照样能用神学挑朝廷大员。

直到19世纪,这种现象才有了改观。

Thinking of the 科举 exams, of course, makes one think of British who in the 19th century, introduced their own civil service exams, which became the way the British selected their top officials. And the nature of those exams was in someway comparable to the 科举exams in China.

当然,提起科举考试,我们就想起英国人在19世纪引进了自己的公务员考试。这种考试也就成了之后英国人选拔高层官员的方法。说起这些考试的性质,某种程度上,特别相似于中国的科举考试。

 

 

03文化繁荣,交流为重

伫立在国子监的孔子像,静静地看着一波又一波的学子监生研学论道,也看着斯明诚这位异国访客抒发自己的感想,从未干涉。

斯明诚觉得,哪怕站在那儿的是孔子本尊,他老人家也会把学问的解释权留给后人,任凭大家发挥或争论,无谓对错,正所谓:

君子和而不同。

The gentleman aligns with those of principle, and disdains to run with the herd.

——《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

 

这句话既是孔子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也表明了他自身对学问和观点的态度。而放在全球化的当今,这句话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交流准则。

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常识,从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口中讲出来,别有一番趣味,也加深了我们对它们的认知。

自从斯明诚来到中国,这一待,就是18年,他一方面在西方思想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古中国文化和思想展开了系统的探索,另一方面开始了对汉语的学习。

有了在中国的生活经验,斯明诚得以深入地了解中国。他发现,西方世界对中国原来还存在各式的误会,以至于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时常发生“一个在调频,一个在中波”的现象。

他认为,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懂得如何用英语解释它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外国朋友消除对话中的杂音,避免沟通中的误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将会逐渐建立。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正好给了中国以及全世界青少年一个绝佳的机会——用英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彩。已经是“两朝元老”的斯明诚,将继续担任第三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的评委,他期待有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讲中国故事的行列中来,自信地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给世界!

 

第三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即于8月下旬启动,斯明诚与来自多个国家的英语教育界、翻译界、文化界各方专家评委一道期待希望才华横溢的你踊跃参与,与强手过招,为中国发声!

 

活动报名方式-进入官方链接进行报名↓↓↓

https://h5.storyofchina.cn/chineseStory?referrer=65948

 

CHN Stories 邀您共读中国故事

一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免费预约体验课

免费预约体验课

意向课程:
姓名名:
电话话:

热报课程

更多课程>
    热门活动

    注册/登录

    +86
    获取验证码

    登录

    +86

    收不到验证码?

    知道了

    找回密码

    +86
    获取验证码
    下一步

    重新设置密码

    为您的账号设置一个新密码

    保存新密码

    密码重置成功

    请妥善保存您的密码
    立即登录

    为了确保您的帐号安全

    请勿将帐号信息提供给他人/机构